close

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,標題是「媽媽的畢業典禮」。影片一開始讓每位媽媽自我介紹,她們總是說「我是某某某的媽媽」,卻忘了說出自己的名字。華人社會就是這樣,多數的家長總是為了孩子而活,忘了對自己好一點。

我曾經接觸過一個住在離島的媽媽,她跟我說,她的孩子高中畢業後,不願再升學,於是簽了志願役成了軍人,恰好也在家鄉服役,每個月可領3萬多元的薪水,這樣的薪資在當地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水準,而且孩子放假可以回家吃住,照理說,應該可以給家裡孝親費、並開始存錢。

沒想到,孩子不僅沒有給孝親費,也沒有存錢,反而不斷伸手跟媽媽要錢,媽媽不給,孩子就擺臉色、好幾天不跟她講話,甚至還揚言要去借高利貸……,而孩子沒錢的原因,竟然是因為跟朋友去吃喝玩樂。

那位媽媽跟我說,當她看到孩子的這些行為,她覺得心好痛,也知道不應該再被孩子「情緒勒索」,但她仍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給孩子金援,事後再深感後悔。而且孩子食髓知味,導致這樣的情況不斷惡性循環……。

規畫自己的財務 別先替孩子煩惱
華人社會常見一種現象,父母親總是捨不得孩子吃苦,從小到大,學費、生活費總是一手包辦,孩子想要就「爸爸買給你」,但這樣對孩子不見得是好事,看看上述的案例就知道。想要擺脫這樣的狀況,學著不要被孩子情緒勒索當然是重要的課題,要知道,孩子長大了就應該為自己負責。

但是,完全不為孩子規畫著想,那也不太符合實際狀況,因此,不妨參考以下作法。有一次,我跟理財專家夏韻芬聊天,她提到,她在不影響自己生活品質的狀況下,還是有幫孩子準備一筆錢,但那筆錢並不是多到孩子能無憂無慮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

在幫孩子規畫有關金錢的未來時,其實,最先考慮的應該是自己,別讓財產直接變遺產,應該要讓自己先過得開心、健康,才不會成為孩子的負擔;然後,為退休後的生活、醫療等做好規畫;接著,在不影響自己生活的狀況下,如果心有餘力,再幫孩子開立一個專屬的帳戶,提撥一筆或每月存入一些資金在裡面;等到孩子要動用那筆錢時,好比出國念書、買房等,如果不夠,也不要一昧地替孩子解決問題,要讓他自己想辦法、學習負責,千萬別拿自己的退休金來補。

此外,除了後天的財務規畫,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也別怕談錢太俗氣,好好教育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,也能降低孩子日後變成「伸手牌」的機率,讓他靠自己就能打理好生活,這樣才是長遠之計啊!

作者:林帝佑

2018.4

 

 

佑佑努力記/理財專欄-Smart自學網

http://smart.businessweekly.com.tw/Reading/IndepArticle.aspx?ID=3509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佑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