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轉眼,又到了5月的報稅季!2023年申報2022年的所得時,如果你的收入是死薪水,跟前一年幾乎一模一樣,那今年你要繳納的綜合所得稅稅額就會降低喔!不過,這樣到底該不該開心呢?沒關係,進來不多、起碼先省起來(大誤)。
因為通膨關係,財政部調整了報稅時的幾個關鍵因子,其中,跟一般人大有關係的包含免稅額及扣除額。我們先來認識所得稅的公式:
一轉眼,又到了5月的報稅季!2023年申報2022年的所得時,如果你的收入是死薪水,跟前一年幾乎一模一樣,那今年你要繳納的綜合所得稅稅額就會降低喔!不過,這樣到底該不該開心呢?沒關係,進來不多、起碼先省起來(大誤)。
因為通膨關係,財政部調整了報稅時的幾個關鍵因子,其中,跟一般人大有關係的包含免稅額及扣除額。我們先來認識所得稅的公式:
A先生收入穩定,為人正直、口碑好,B先生靠打臨時工維生,常常跟朋友周轉。某一天,2個人都突然跑來找你借錢,並說願意支付利息,你會借給誰?又或者,你會要求誰支付比較高的利息?想必,你一定比較願意借給A先生,如果同時都借,也會想跟B先生收取比較高的利息,避免後來本金一去無回。
其實,這就是債券利率背後的道理,只是在財經市場裡,有一些專用的名詞,譬如:信用評等。如果發行債券的單位信用評等高,其給出的利率就會相對較低;反之,發行單位的信用評等較低,就會需要給出較高的利率,以吸引市場的投資人願意借錢給他。在債券的世界中,違約風險跟利率的關係真是清楚明瞭呢(茶)。
借錢免利息?佑佑的朋友──小K是個狠人!那天,我們聊到近期利率上升,很多房貸族、車貸族、甚至信用貸款等,都因為還款利息變多,導致生活更加拮据。沒想到,小K說她跟銀行借了一筆300萬元的短期貸款,期間做了一件事,所以她等於沒付到利息!
她做了什麼?別急!讓我說一下巴菲特孩提時的故事,因為「跟富人學習」,案例永遠不嫌多!而且小K讓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人,就是巴菲特了。
為什麼大家都說2023年投資「債優於股」?而且還不是說說而已,已經看到很多資金流入債市!
根據台灣指數公司的指數化投資報告顯示,2023年1月,股票型ETP商品單月資金淨流入為220億3,000萬美元,遠低於去年同期624億7,000萬美元,但債券型ETP商品單月資金淨流入達251億6,000萬美元,遠高於去年同期41億2,000萬美元。補充一下,ETP是Exchange Trade Product的縮寫,是「證券交易所交易產品」的統稱,包含ETF、ETN等。
「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,那是你的問題;如果你欠銀行1億美元,那是銀行的問題。」2023年3月,發生了2起財經界的大事件,讓佑佑想到這句話,先是美國的矽谷銀行倒閉、接著是瑞士的瑞士信貸爆出財務地雷,不過,這兩起事件並不是放款造成的問題,而是升息惹的禍。
但今天不是要討論事件的成因,而是想聊聊,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台灣,一般人會遇到什麼狀況?跟銀行往來有2種常見關係:要嘛你是存款人,把錢放在銀行裡面;要不你是借款人,跟銀行借錢出來。
台灣的投資人向來非常喜歡配息型的產品,佑佑的親友也是,除了會問我高股息ETF的資訊以外,還記得在2015年、2016年那段時間,不少人也會討論債券資產,不過那個時候債券ETF並不熱門,大多數人都是在討論債券基金。
在2015年之前,美國維持了好一陣子的低利率,甚至還有不少國家呈現「負利率」,直至2015年下半年,美國開始升息,而債券的價格走勢因為跟市場利率呈反向關係,所以債券的價格逐步下修、殖利率開始往上攀升。隨著利率、債券價格走穩後,據佑佑的財經體感溫度計測量,債券基金的討論熱度隨之降溫。
隨著這幾年ETF愈來愈熱,台灣的投資人也愈來愈知道相關的眉角在哪裡,譬如,「總費用率」因為是內扣成本,過往不太容易被注意,但現在大家都知道,因為複利效果的關係,費用率長期將會對ETF的績效造成影響,因此都會拿出來檢視。
快速複習一下,買賣ETF除了手續費、交易稅這2項「外加」的成本之外,它還有「內扣費用」,也就是前述提到的總費用率。ETF由投信發行、管理,所以內扣費用包含了管理費、經理費,還有其他的支出,如基金經理人在買賣證券時需要支付交易稅、指數授權費、受益人會議費用、財務報表會計師簽證費用等。這些錢怎麼付?答案是直接由ETF的資產中扣除,並不是由投資人另外拿錢支付。
台灣的低利環境已經不在!過去一年,不少位朋友跟佑佑抱怨房貸壓力愈來愈大,當然呀!因為去年是2020年以來第一次升息,在此之前,台灣處在一個降息的環境,而且去年央行總共升了4次,共升了0.625個百分點。
假設房貸利率原先1.4%,經過2022年的升息之後,房貸利率會提升至2.025%,在貸款100萬元的狀況下,貸款期間20年、無寬限期、本息攤還,每個月的房貸負擔會從4,780元變成5,071元,每個月多出291元。
兔年要來啦!佑佑先跟大家說聲新年快樂!新的一年要做什麼?先跟大家分享一個「新起點效應」(fresh start effect),意思是說,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,譬如新的一年、新的一個月等等,人們會更有動力設定目標以及做出改變,所以我們常常會有一週計畫或是年度計畫等。
引領2022年投資市場變動的關鍵在於升息,而2023年最大的風險則來自於經濟衰退。許多景氣預測機構紛紛下調全球各個主要經濟體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,以標準普爾(S&P)在去年11月中的預測來看,美國、歐元區、英國甚至會小幅衰退(詳見圖1)。
圖1:主要經濟體的GDP預測,2023年多較2022年差